央广网厦门5月27日消息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在今年两会上就促进两岸交流,特别是两岸青少年交流再次提出议案《应开发中华文化“精神产品” 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在两岸交流中,让文化的联结更紧更实》。5月27日下午,在书面答复记者采访时,郑家建表示,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同心勠力促进青少年交流,开发、推广、创新中华文化“精神产品”,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郑家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从事教育文化交流与研究的大学教师,近年来他常赴台参与两岸交流,与岛内师生互动良好。由此他也观察到,一方面,台湾青少年通过到大陆各地的参访,亲身感受到大陆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的友善,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主要趋势。另一方面,受台湾社会的文化生态、媒体生态影响,岛内一些青少年受到误导,对大陆多有误读,加上心智成长还未定型,极容易产生对中华文化认同上的偏离甚至反向认知。对此,两岸有识之士应当警觉,共同及时扭转这一趋势,弥缝裂痕。

   针对民进党当局上台后开始对中小学教科书进行“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郑家建表示:“民进党当局其政治用心极其隐蔽,也极其险恶。教科书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情感培育、意志力锻造、人格塑型以及对民族国家文化的认知认同与信仰上,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两岸文化教育界有识之士怀有强烈忧患,许多人自觉站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中华文化的立场上,发出正义之声、深思之声、远见之声。”

  正是基于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自觉与对台文化教育交流的使命担当,福建师范大学从2014年开始,联合两岸文化教育界重要学者,开展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据郑家建校长介绍,目前这套总字数达一千多万字的教材已在二十多所台湾中学试用。“这套教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在选文上体现传统赓续,共识汇聚,时代亮彩,情感浸润;在解读上情理交融,对篇章布局修辞风格等讲解见新意,见异彩。两岸编写团队先在选文上达成共识,然后发挥各自学术专长和教学智慧,在教师手册和教学手册编写上各擅胜场。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编写团队中有不少是来自岛内中学的一线年青教师。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是两岸学者共同立足深厚的中华文化,共同面向台湾学生的一次智慧之旅、友谊之旅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之旅。”郑家建介绍到。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东海大学、世新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30多所岛内高校合作,开展交换生和“闽台3十1”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郑家建说:“每年有近百名台湾学生来福建师范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目前,福建师范大学有百余名从台湾来任教的教师,其中,有不少教师把家安在了福州。往返两岸日渐便捷,台湾老师都会在每年寒暑假或节假日回到岛内。他们受益于大陆的发展,也是见证大陆发展的流动的传播者和令人信赖的宣传者。这样相互融合的交流很有意义。”

  作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家建自觉地关心关注两岸青少年交流,在近几年两会上集中提出这方面的议案、建议,希望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郑家建表示:“我们物态化层面比如邀请参加夏令营活动,仪式化层面比如邀请参加民间民俗活动,都做得有声有色,但成效较难持续、内化,难以在情感上激发出表达和行动的自觉。两岸青少年心灵融合还有一段路要走,应当在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方式途径上应当创新。”

  郑家建认为,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融合,仅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邀请学生参加交流活动还不够,应当开发、推广、创新一些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产品”,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郑家建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根与脉。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应当共同努力,春风化雨,浸润发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厚植它,培育它。两岸教育、文化工作者要别有创意、创新、创造,让台湾青少年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思考,得到心灵的成长与再塑。如开发、推广台湾青少年表达文化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化刊物,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资源再创意的新媒介等‘精神产品’。”

  郑校长透露,福建师范大学在这方面也将尝试,围绕已有合编教材开展系列教辅材料的开发、推广。两岸合编教材的团队将进一步围绕教材出版系列的教辅,在岛内出版社建立专业网站,开展线上互相交流,并就教材和教辅中的一些主题开展工作坊、师生互动性主题活动。例如“小小文学家”活动、“我在大陆的一天”演讲征文、“有朋自远方来一一接待大陆同龄人来我家做客”策划比赛;还将约请两岸中小学名师改编和讲授合编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形成“线上”课程;持续举办面向台湾青少年的阅读中华文化名篇的“少年文学家”征文比赛……郑家建表示:“我们将深挖已经编好的教材‘富矿’,开采,凝炼,使之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作用,继续‘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对未来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与两岸青少年融合,郑家建也有所期待:“只要我们都面向未来不退守,在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中,彼此一定都能感受这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所蕴藏着的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在这个文化中,我们每个人紧紧相连又各有精彩,心灵融合的两岸青少年会自觉地为两岸交流交往再赋新能。”